从“成本洼地”到“落地生根”
本报记者 黄婕 上海、苏州报道
“沪宁高速堵一堵,电子销售市场抖一抖。”在距离上海85公里的苏州,这句笑谈妇孺皆知。
从上海出发,沿沪宁高速公路一路向西,这个“苏南经济圈”的特有景象次第而来——出上海不久,首先到达的昆山经济开发区是全球最大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随后来到的苏州中新工业园是长三角地区外资和台资投资最为集中的区域;再往前走,便是飞利浦、明基、佳能、索尼、松下等国际著名IT企业的工厂,这就是苏州市的第三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苏州高新区。
这条著名的苏州电子信息产业带,堪称苏南模式的一个耀眼亮点。与珠三角电子产业区聚集大量中小电子企业不同的是,苏州电子产业主要以外资和台资企业为主,工厂规模较大。而在这些IT大厂的投资示范效应下,各类上中下游企业大量密集,因此苏州也是国内产业链较为完整的电子产品制造基地。
尽管近两年来,外界对于苏州经济发展的“苏南模式”提出了种种质疑,认为在人民币升值、成本不断攀升等外部压力下,苏州电子制造业将面临巨大挑战。但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苏州电子制造业至今仍然显示出较强的经济活力,而电子制造业普遍面临的种种难题,当地政府亦已开展了大量工作,无论是招商形式、招商重点,还是从产业支持政策、配套环境完善等方面,率先展开了新一轮的积极实践。
梯度转移机遇
走在昆山经济开发区宽阔的路面上,一幢幢标准厂房扑入眼帘,环绕着一条条绿化景观带。光看外表,恐怕很难想象得到,这是一个县级城市办起的吸引外资高达200亿美元的国家级经济开发区。
“平均每10秒钟就有7台笔记本电脑下线。”现在,很多昆山人对于这个城市所创造的成就都能如数家珍。但是,或许并不是每个人都很清楚,在这成功背后,昆山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涅。
近日,一位参与昆山经济开发区建设的老人向记者描绘了昆山经济腾飞背后的图谱。
昆山经济开发区始建于1985年。1992年8月22日,在被列为江苏省重点开发区后,昆山经济开发区被国务院正式批准,成为中国第一个县市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在经济开发区成立之初,昆山作为临近上海的一个县级城市,严重依托于上海经济的发展。当时,昆山的企业主要为上海食品厂等传统企业做加工。进入1990年代,昆山企业开始逐渐引入西部“三线”的军工企业。由于军工企业大部分都与电子有关,因此,军工企业的大量引入逐步奠定了昆山发展电子产业的基础。
1995年,台湾仁宝科技选定昆山,开设了该公司位于大陆的第一家电脑工厂。这个一期投资3000万美元的项目为昆山经济开发区打开了一扇大门。昆山开始“走向世界”大量引进国际电子零部件工厂。
在大量零部件企业进来后,昆山人发现整机企业的引进,将对电子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于是,1997年昆山向国务院申请建立出口加工区,其核心理念是引进“三机”:即电脑、手机和数码相机。2000年4月,出口加工区获准设立,这也是中国首家封关运作的出口加工区。中国大陆笔记本电脑也从那一年开始大量出口。
如今,最早投资昆山的仁宝科技已经从最初的零部件生产到生产整机,昆山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每年出产的笔记本电脑占全球市场的35%。除了笔记本电脑之外,台式电脑显示器、数码照相机也是“昆山制造”的主打产品。
现在的昆山,围绕电子信息产业聚集的大大小小的企业近1000家,整机产品不下30种,一条从零部件生产到整机生产的完整的电子信息产业链已经成型。
整机产量上规模的同时,昆山市政府领导敏锐地意识到,如果不发展电子产业的核心技术,如平面液晶显示面板技术、芯片技术等,一旦成本上升,昆山赖以发展的优势便会失去,外商将转向生产力更为便宜的地区。
为此,2003年,昆山展开了一项大胆的计划——规划光电产业园,相继成立龙腾光电、德芯电子等企业,打造液晶面板、芯片等核心部件生产实力,努力为园区相关企业完成核心部件的配套。
日前,龙腾光电自主设计研发的47英寸液晶电视面板实验点亮成功,成为继上广电之后,大陆第二家成功生产47英寸液晶电视面板的企业。
至此,电子信息产业在昆山这块土地上,已经形成了从一般零部件到核心零部件,再到整机生产相对完整的产业链。$Page_Split$
一条电子信息的完整产业链
昆山开发区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可以说是整个苏州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缩影。除了以电子产品特别是笔记本电脑制造为主的昆山经济开发区,苏州电子信息产业还有另外三个“高地”: 即以集成电路、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面板和软件产业为特色的苏州工业园;以电子基础材料、计算机及周边产品、消费电子产品和通讯系列产品为特色的苏州高新区;以及以光电子、通信网络、精密机械和模具生产为主的吴江经济开发区。
苏州高新区一位官员介绍说,当地人常用“两翼”来形容高新区和工业园的关系,尽管在定位方面存在重叠部分,引来了招商引资的竞争,但是两个国家级园区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苏州电子制造业的发展抓住了“制造业转移”的历史机遇。
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在将改革重点由农村向城市推进的同时,加大了对外开放的力度。但苏州不是经济特区,直到1985年才被国务院宣布为沿海开放地区,到20世纪80年代末才获得对外贸易自营权。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特别是中央决定开发开放浦东和邓小平1992年南巡发表重要讲话后,苏州人发现,全国改革开放重心正从珠三角向长三角地区转移,而跨国公司在全球低成本扩张、全球制造业也在加快梯度转移。
这让苏州的决策者们意识到,凭借紧邻上海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依托乡镇工业崛起形成的巨大加工生产能力、已有的市场流通网络和良好的人力资源基础,苏州可以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目前,苏州高新区聚集了以名硕、飞利浦、明基、佳能、索尼、松下等国际著名企业为首的350家规模以上IT外资企业入驻,电子信息产业产品更新换代步伐已与国际市场同步,而罗技的鼠标、爱普生的手机用液晶显示器、水晶振子、国巨电子的芯片电阻、名硕的电脑主机板等8个产品的市场份额位居世界第一。
而来自苏州工业园区的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6月,园区累计吸引14500家国内外著名企业落户,已形成集成电路、软件、游戏动漫、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60%以上,园区专利申请年增长达50%。和舰科技、奇梦达、三星、友达光电、超微等一批国外著名芯片及面板制造企业均落户于此。
与苏州高新区和苏州工业园相比,吴江经济开发区的名气相对要小些。不过,据吴江经济开发区相关人士介绍,开发区内85%的外资企业从事IT产业,落户企业中有日立、NEC、SKC、英格索兰、斗山、伟创力等8家世界500强企业以及华映视讯、台达电子、华宇电脑、瑞仪光电、大智电脑等总投资超1亿美元的企业。吴江经济开发区目前是电源供应器、网络数据机的全球最大生产基地,发光二极管、光读写头、冷阴极管等光电零组件产品的生产量位列国内前列。
从“成本洼地”到“落地生根”
无论是从经济数据还是从产业规模来看,在过去的改革开放三十周年里,苏州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依托“制造业转移”机遇,苏州电子信息产业带和珠三角电子信息产业区一起,共同奠定了全球电子产品“made in China”的发展奇迹。
然而,历史并不会因此停下向前的步伐。对于苏州来说,现在更是一个挑战大于机遇的时刻。
在苏州电子信息产业走向全盛时期之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以电子制造业出口为核心的经济形态正经历巨大考验。汇率变动、原材料及人工成本的增加、内外资企业税赋不同等问题,越来越多地影响到落户苏州的电子企业。
“转型的问题,苏州各级领导几年前就意识到了。”苏州工业园管委会一位人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其实,在转型方面,苏州工业园在全国都是走在比较前面。
几年以前,苏州工业园就调整了招商策略,很早便经历了由“招商”到“选商”的转变。“单纯的劳动力密集型的制造业我们已经不欢迎了。”上述苏州工业园人士说,现在政府比较欢迎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企业或者有发展前景的产业,如生物医药、芯片等先进制造业、软件外包、电子材料和装备产业等。
在招商重点转移的同时,苏州工业园还积极建设了集成电路设计、软件评测和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等一批创新功能平台。建成了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园、国家动漫产业基地、中国软件欧美出口工程试点基地等国家级产业基地。
在苏州工业园的创新高地——国际科技园,记者看到,这里不仅聚集了包括艾默生、英飞凌、三星、松下、德国科德宝、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大学等30家跨国公司及高等院校的研发中心,还聚集了一批致力于技术研发和新兴产业的中小企业。
另外,苏州工业园还积极创新改革投融资体系,组建科发、创投、教投等“国字号”创新投资主体,累计投入130余亿元。来自园区的资料显示,目前园区累计引进风险投资机构和担保机构近50家,组建成立了苏州创投集团有限公司,形成了集天使投资、创业投资、产业投资、融资担保为一体的资金支持体系,园区创业投资资金规模达到100亿元,接受过风险投资的园区企业100多家,接受过担保扶持的区内中小企业300家次。而自2007年6月开始运作的中小企业统贷平台,已为30多家区内初创期的企业提供了贷款支持。
“多年来,我们的经济都是漂浮在成本的低洼地上,现在需要寻找一条道路,让经济‘落地生根’。”苏州科技城有关人士此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目前,苏州科技城着力于吸引两类企业:一是苏州经济具有长期贡献的本土企业,打造出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竞争力;二是已经投资苏州的外资生产企业,在保存现有生产加工的基础上,引进这些企业的技术或产品研发创新中心,从而提升这些企业的盈利能力。
无论哪类企业,苏州科技城都要求引进的项目100%是高新技术,100%是环保型。
“应该说,苏州产业升级和转型已经有了初步的成果。当然,从长远来看,目前仍只是迈出了第一步,未来之路仍然充满挑战。”苏州科技城一位内部人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