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PCB,化学镍与浸镀金之考虑
日期:2009-11-14 21:52  点击:645
概说(General
 
  『化学镍金』是一种通俗说法,正确的名词应称为『化镍浸金』(Electroless Nickel and Immersion Gold: EN/IG)。化学镍层的生成无需外加电流,只靠高温槽液中(约88℃)还原剂(如次磷酸二氢钠NaH2PO2等)的作用,针对已活化的待镀金属表面,即可持续进行『镍磷合金层』的不断沉积。
 
 
  至于『浸镀金』的生长,则是一种无需还原剂的典型『置换』(Replacement)反应。也就是说当『化学镍表面』进入浸金槽液中时,在镍层被溶解抛出两个电子的同时,其『金层』也随即自镍表面取得电子而沉积在镍金属上。一旦镍表面全被金层所盖满后,金层的沉积反应逐渐停止,很难增加到相当的厚度。至于另一系列的『厚化金』,则还需强力的还原剂方可使金层逐渐加厚。
 
 
  一般而言,化镍层厚度几乎可以无限增长,实用规格以150~200微嘉宜,而浸镀金层的厚度则只2~3微级己,厚化金有时可达20~30微迹当然价格也就另当别论了。后表1即为化学镍(美式说法称为无电镍)之一般物性。
1.化学镍(无电镍)镀层之重要物理
 
 
物理性质
测值
测试方法
Hardness 硬度
500~700 HV100 
Vickers
 
500~700HK100
Knoop
 
45~55 RC
Rockwell
Density 密度
7.9~8.3g/cm3
pure Ni=8.90
Melting Point 熔点
890℃
7
Thermal Expansion 热膨胀
12~15m/m℃
0~100℃
Wear Resistance 耐磨性
14~18TWI
weight loss
 
(Taber Wear Index)
1000 revs. 10N
Electrical Resistivity 电阻系数
55~90cm
 
Elongation 延伸性
1~2.5%
Instron Pull Test
Internal Stress 内应力
0~5 kpsi Tensile
from 10~6% P:1mil
Thermal Conductivity 导热系数
0.01 cal/cm sec
 
Phosphorous 磷含量
6~10%
ICP AA
Grain Size 晶粒大小
0.001~0.01m
 
 
(10~100A)
X-Ray Diffraction
Tensile Strength 抗拉强度
500~750N/mm2
Instron Pull Test
  
焊接(Soldering
  事实上板面化镍金所形成的焊点(Solder Joint),其对零件之焊接(Soldering)强度(Strength)几乎全都建筑在镍层表面上,镀金之目的只是让镍面在空气中受到保护不致钝化或氧化,维持起码的焊性(Solderability)而已。金层本身完全不适合焊接,其焊点强度也非常不好。  在高温焊接的瞬间,黄金早已与组成不同形式的『接口合金共化物』(IMC,如AuSn,AuSn2,AuSn4等)而逸走,因而真正的焊点基础都是着落在镍面上,焊点的强弱与金无关。也就是说焊(Solder)中的纯(Tin),会与纯镍形成Ni3Sn4的IMC(Intermstallic Compound)。薄薄的金层会在很短时间内快速散走,溜入大量的焊中。金层根本无法形成可靠的焊点,而且金层越厚时溶入焊中也越多,反而使整体焊点强度为之变脆变弱。
 
 
硬度(Hardness)与打线(Wire Bond
 
  化学镍本身约含磷份6%~10%,此磷含量会影响到硬度。若此化学镍金层当成『打线』(Wire Bond)的基地时,则镍层的硬度颇具关键性。硬度不足加上打线的高温,会使得板材软化中(超过Tg)用力压下打成『扁点』(Wedge Bond)时,其所亟需的支撑力难免会有所欠缺,进而使得对『结合强度』(Bond Strength)的拉力试验无法及格。
 
 
  一般焊接用途的化镍层并不讲究硬度,但汽车零件中某些指定镀化学镍而要求耐磨者,则对硬度丝毫不能含糊。目前开发的『镍钯金』三合一化学镀层,在打线方面的效果要比现行的『镍金』双层更好。
 
 
疏孔度(Porosity
 
  由于浸金之厚度很薄,难免会有疏孔(Pore)存在,致使底镍未被完全保护。一旦停留在湿气环境中稍久,则将产生『贾凡尼』效应(Galvanic Effect)式的电化学腐蚀。也就说当疏孔面对电解质环境时,黄金层将扮演高贵而不腐蚀的『阴极』角色,但却强迫底镍层扮演加速腐蚀的『阳极』倒霉份子。一般EN/IG层根本无法通过『硝酸蒸气』对疏孔的检验法(IPC-TM-650,2,3,24,2),但却可采用『红血盐』试纸法(Potassium Ferricyanide)去检测疏孔所出现的蓝点。在100倍放大观察下,良好的化镍浸金层,其所出现的蓝点不可超过10 pores/mm2。 
  恶劣环境放置太久造成镍锈自疏孔向外冒出时,将会使得焊性变差。且该种镍锈也无法被一般助焊剂所能清除,即使勉强将零件脚『焊接』在有问题的『化学镍金』焊垫上,也是一拉就掉根本未焊牢,因其间并未形成IMC之故,只是一种冷焊或假焊而已。
 
 
  甚至用力拉脱后还常见到底镍层已经出现黑色的氧化镍。因而化镍浸金流程的最后清洗,一定要用良好的热纯水去彻底漂洗清洁疏孔的化学品,并随即迅速热风干燥与密封包装,以保护其焊性不致提早结束。之后还需要避免任何酸碱接触的机会,且当焊性不佳时也不可采用酸洗,连焊接所用较强之助焊剂也应彻底除尽,避免在疏孔处继续底镍的加速锈蚀。否则焊点强度减弱随时都会脱落,甚至分开所见之底镍多半已经变黑。
 
高频讯号(High Frequency Signal
 
  微波通信机器或高频电子产品(10 GHz以上)中,其所用电路板最好不要镀EN/IG,也不要采用电镀镍。因在集肤效应(Skin Effect)下,高频讯号绝大部份是经导线的表皮所传输的。铜的电阻系数最低(1.7  cm),电镀镍不好(7.4  cm),而化学镍更差(55~90  cm),故镍层会造成高频讯号(Signal)能量方面的损失(Signal Loss),不可不事先考虑。若必须镀镍时其厚度也应低于2.5 m(100 in),以减少功能方面的异常,一般业者对比了解者不多。
 
阻隔效应(Barrier Effect
 
  电镀镍或化学镍,对金与铜之间的迁移(Migration)或扩散(Diffusion)都具有阻绝效应,后者尤佳。当板子处于高温环境中时,金与铜的『相互往来』将会增快。以板边金手指而言,其『接触电阻』(Contact Resistance)的质量对整体功能颇具举足轻重的地位,一旦金层遭铜侵入,整体功能自然受损。下表2即为各种镍层厚度经1000小时高温考验后,其接触电阻值劣化的对照数据。 
2.电镀镍层在不同高温经1000小时老化后接触性的保持情形
 
G/F中镍厚度
65中之接触性
125中之接触性
200中之接触性
0.0m
100%
40%
0%
0.5m
100%
90%
5%
2.0m
100%
100%
10%
4.0m
100%
100%
60%
  
 
  由表2之实验数据可知,低温环境中铜与金之间的迁移并不会造成『接触电阻』的障碍,甚至无镍层的存在也不致发生太大的麻烦。常用的大哥大手机与呼叫器等,其化镍厚度只需80 in即已足够达到阻隔效应。现实中一般规格对镍厚都要求在150 in以上,似嫌稍苛。
 
 
  化镍层除了能隔绝铜与金之间的不良『互动』,而将金面的『接触性』维持良好外,还可阻止焊性的劣化。因当金层直接触及铜面时难免不会有少许的铜份混入『金层』,如此一来其焊性将会迅速恶化。化学镍层在这方面的能耐要比电镀镍层高出2~10倍之多,相信是拜镍磷合金之所赐。
 
3.高温中铜成份穿过各种厚度化镍层向金层渗透的结果
  
化镍阻隔厚度
400 24hr.
400 53hr.
550 12hr.
0.25m
0.50m
1.00m
2.00m
1m
1m
1m
no diffusion
12m
6m
1m
no diffusion
18m
15m
8m
no diffusion
  
 
  事实上当焊接完成后,其焊点结构成也就开始了缓慢的老化,例如铜与之接口间会在焊接瞬间形成Cu6Sn5之良性『界面合金并化物』(IMC),也唯有如此才得以具备良好的机械强度(Mechanical Strength)。不幸在铜与的缓慢互动迁移之下,终究会产生恶性的Cu3Sn以致焊点强度衰退。这种老化现象不但无法避免,且当环境温度愈高时衰老也愈快。
4.各种金属溶入焊锡之溶速 
 
金属
温度℃
溶入速度(微/秒)
Gold
450
486
117.9
167.5
Copper
450
525
4.1
7.0
Palladfum
450
525
1.4
6.2
Nickel
700
1.7
 
  由于黄金与焊(Solder)中纯(Tin)的形成IMC与后续老化两者速度均极快,致使两者之间根本不能共筑可靠的焊点。凡当『化镍浸金』之处理层用于焊接时,其焊点完全是生长在化镍层面上,形成Ni3Sn4的IMC焊点界面,浸金层只是做为化镍表面的保护皮膜,避免生锈维持其应有的焊性而已。
关于网站  |  普通版  |  触屏版  |  网页版
11/30 12:47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