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所辖五县(市)全部进入全国百强县、三分之二镇进入全国千强镇,先后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称号。2013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147.7亿元,同比增长9.3%,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达到1.1万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39087元和20556元,是浙江省城乡差距最小的地市。今年上半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15.8亿元,同比增长7.4%;固定资产投资1131.9亿元,增长16.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12.2亿元,增长7.5%;出口111.97亿美元,增长10.8%;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79.4亿元,增长7.3%;城乡居民收入达到20713元、14045元,分别增长9.3%和10.1%。
嘉兴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能源工作,近几年更是把新能源的推广应用和产业发展作为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有力抓手,逐步形成了涵盖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新能源的应用体系。特别是2012年以来,在浙江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国家、省两级发改、能源、经信、财政、科技、电力等部门的支持帮助下,组织实施了以光伏装备产业基地建设、光伏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与体制创新、光伏发电集中连片开发的商业模式创新、适应分布式能源的区域“智慧电网”(局域网)建设、政策集成支持光伏产业发展的机制创新等为主要内容的浙江省光伏产业“五位一体”创新综合试点,规划建设了15平方公里的光伏高新区,大力推进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逐步走出了一条以应用带动产业、以产业促进创新、以创新推动发展的路子。
到今年7月底,全市累计完成光伏发电装机容量260兆瓦,并网158兆瓦;今年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光伏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4.59亿元、同比增长31.1%,利润3.2亿元、增长9.3倍,光伏产业集群化趋势明显,形成了电池片生产、电池组件封装、逆变器、控制与逆变一体机、储能器、光伏发电系统集成及配套辅料生产等完整的产业链,涌现了昱辉阳光、昱能科技、晶科能源、福莱特光伏玻璃、鸿禧光伏等一批龙头企业。主要做法是:
一、从政策集成、模式创新、连片开发入手,努力突破市场瓶颈。开拓国内终端市场是光伏产业生存发展的根本出路。为此,从三个方面入手,积极推进光伏发电大规模开发和市场应用。一是政策集成。针对分布式光伏发电投资成本高、回报期限长等影响市场推广应用的主要障碍,在用足用好国家、省有关扶持政策的基础上,完善地方配套政策,设立了10个亿的光伏产业发展资金,给予光伏发电量0.1元/千瓦时的补贴,各县(市、区)也都结合实际出台了扶持政策,形成了国家、省、市、县四级政策支持体系。二是模式创新。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吸引各方投资主体投资光伏发电,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合同能源管理、自建自发自用三种应用示范推广模式。以合同能源管理为例,由中广核太阳能(嘉兴)有限公司投资6800万元建设的龙腾科技8.93兆瓦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年平均电价收入674万元,按照现行补助政策及财务成本计算,投资回收期为6年左右。三是连片开发。组织实施“十区百项千户”工程,鼓励光伏发电集中连片开发的投资模式,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建成了嘉兴光伏高新区、海宁尖山新区、嘉善经济开发区、平湖新仓开发区四个20兆瓦以上的规模化连片发展的分布式光伏发电示范区。
二、从屋顶资源、金融支持、人才支撑入手,努力突破要素瓶颈。光伏发电大规模开发和市场应用,存在屋顶资源、融资和人才等方面的制约,需要加以突破。一是屋顶资源。充分开发和利用屋顶,特别是规定对新增建筑屋顶面积达到1000平方米以上的工商业和公共建筑、新建年综合能耗超过3000吨标准煤的企业和屋顶面积达5000平方米以上的工业企业,按照光伏建筑一体化的标准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屋顶光伏电站。嘉兴光伏高新区对屋顶资源采取了统一规划、统一收储、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的“四统一”模式,组织开展屋顶资源前期排摸,逐步建立可建分布式光伏电站屋顶资源数据库,统一收储屋顶资源,并对已建建筑划分出12个3-6兆瓦装机容量的集中连片区,提前与屋顶业主签订安装协议,统一屋顶租赁和电价优惠及合同能源管理政策标准,实现了对园区内屋顶资源的整体掌握,避免了无序竞争。二是金融支持。针对金融机构在光伏发电应用的收益权保证、运营风险控制等方面存在的顾虑,探索建立与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相适应的信贷方式,形成当光伏发电应用出现金融、保险、投资方、屋顶业主及系统质量等各种风险时的抗风险机制,并积极争取金融机构的支持。国开行、民生银行等银行给予了重点光伏应用项目和企业很大的信贷支持。三是人才支撑。一方面,大力建设研发平台,引进和成立了光伏装备与智能控制研究院、分布式光伏并网技术研究院、太阳能光伏技术研究院三家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另一方面,大力引进高端人才,7名国家、省“千人计划”人才及相关技术创新团队落户嘉兴,全市光伏领域已集聚研发人才1000多名。同时,还依托高职院校,大力培育光伏应用型人才。
三、从光电技术、建设安装、并网接入入手,努力突破技术瓶颈。技术进步是光伏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主要在三个方面求突破。一是在光伏产业技术上求突破。鼓励支持光伏企业、研究机构突破光电转换效率和光伏电池组件效能、发电系统集成技术等产业链中后端技术瓶颈,近两年新申请专利200多项,其中发明专利30多项,嘉兴生产的微型逆变器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逆控器、光伏发电并网接入一体化装置等产品均有重大突破,高效多晶硅电池转换效率从17.8%提高到18.5%,单晶电池转换效率从18.6%提高到19.3%,装机成本由原来的10元/瓦左右降低到8元/瓦左右。二是在建设安装标准上求突破。从产品选型、屋顶承载、建设布局,到竣工验收、运营维护,制定了一系列技术标准,特别是规范产品的技术参数,鼓励高效电池组件、新型逆变器等新技术的应用,明确光伏方阵场、光伏系统输配电与控制缆线等布局要求,并引入北京鉴衡认证中心作为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的第三方检测机构,负责项目验收,目前已完成7个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验收工作。三是在并网接入规范上求突破。研究和推广应用并网优化技术,出台了《嘉兴电网分布式光伏发电通信接入技术规范(试行)》、《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继电保护配置及整定技术规范(试行)》等5项技术规定,以及《10kV发电项目接入系统典型设计》、《居民光伏接入系统典型设计和典型方案》。
四、从管理制度、并网服务、运维模式入手,努力突破体制瓶颈。体制问题,实际上是政府支持模式创新问题。除了政策支持,从管理、并网、运维全方位加以支持。一是建立管理制度。出台了《嘉兴市屋顶光伏发电管理办法(试行)》和项目管理、建筑管理、家庭(户用)项目、并网服务、产业联盟标准等“1+5”屋顶光伏发电项目管理体系,从一系列流程来规范光伏发电管理,引导光伏发电市场开放、规范、有序、健康发展。二是优化并网服务。由电力部门牵头,构建制度保障、服务保障、电网规划、技术支撑、运营监控、电量结算六大体系,出台了《并网服务管理办法》、《居民家庭并网服务规定》、《调度运行规定》等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接入制度,建立电力部门“一个口子”对外并网服务和全程负责体系。三是创新运维模式。引进专门的光伏云公司等第三方专业运维公司,负责分布式光伏电站的融资、总成、营运、安全、计量、信息等服务,有效解除了投资方、屋顶业主的后顾之忧。
全市的光伏产业“五位一体”创新综合试点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推进过程中也碰到一些困难问题,特别是关键技术突破、投资成本降低、市场应用拓展等问题需要重点研究和解决。下一步,将深入推进光伏产业“五位一体”创新综合试点,按照打造“中国光伏科技城”的目标,加大力度,务实创新,推动光伏发电应用和光伏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一是加快试点步伐。围绕光伏产业“五位一体”创新综合试点和国家级新能源示范城市建设目标,坚持以应用带动产业,以产业促进创新,以创新推动发展,进一步突破光伏产业的核心技术瓶颈,应用端智能化产品的制造瓶颈,光伏能源的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调度和通信等系统软件及智能装备瓶颈,试出模式,试出样板。到2015年,确保全市分布式光伏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500兆瓦,其中嘉兴光伏高新区装机容量达到200兆瓦,市场开发规模进一步扩大,应用投资成本进一步下降,光电转换效率进一步提高。
二是打造产业高地。加大招大引强选优力度,加快推进核心光伏设备、高效电池、光伏发电系统部件等产品的产业化,进一步完善系统软件、检验检测、科技咨询等专业化服务体系,着力构建具有特色优势的光伏产业集群,全市光伏产业全产业链总产值力争到2015年突破600亿、到2020年突破1000亿。
三是优化应用环境。不断拓宽融资渠道,创新融资平台,积极探索电费结算交易、电量就近消纳等机制,健全完善扶持政策,进一步提高投资商的积极性,真正使光伏制造企业有效益、光伏投资开发企业有盈利、光伏发电投资公司的投资开发可持续。
四是践行“三新”理念。牢固树立“新城镇、新能源、新生活”理念,在城镇化进程中大力推广多种类型的光伏应用,特别是加强光伏示范镇、光伏示范村(社区)建设,在十个以上省级、国家级开发区和重点乡镇工业园区全面推行光伏应用,组织百项兆瓦级光伏发电示范项目,推广千户家庭屋顶光伏发电,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改善群众生活质量提供能源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