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SMT资讯 » 正文

东莞企业再“求生”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08-18  浏览次数:105
应对美债危机见招拆招:更新报价、转移产能、开拓内销

  安卓

  东莞的企业主拒绝坐以待毙。

  8月的一个雨天,东莞一处工业园区内,几家工厂的招聘人员摆摊于此,应者寥寥,于是他们围在一起聊起了美债危机。

  一家劳务派遣公司的工作人员指着不远处一座大型机电厂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不知道能否坚持到年底,他们内部主管说工厂的美国股东要撤资,他们拉到美国的货,对方都已经无力支付了。”

  媒体援引的一份海关数据显示,在美欧债务危机、美元贬值等因素影响下,7月东莞对美出口出现年内首次负增长。

  不转型就等死。这是当地一些企业的口号。在严峻的市场现实倒逼下,他们开拓出了多种“求生”技能,包括更新报价化解汇率波动风险、转移产能以及出口转内销。

  揪心的负增长

  “美债危机这一闹,人民币的升值速度可能更快,对于很多工厂来说,现在不是有没有订单的问题,而是订单能不能接的问题。”在东莞塘厦镇的田心工业区内,亚哲国际电子集团运营总监尹志强一见到本报记者,就抛出了这一系列难题。

  这是一家出口GPS产品的企业,临近中午,流水线上的工人还在劳作。

  尽管当前业内多认为美欧债务危机对于中国的实质影响有限,但局部的冲击或许已经显现。

  海关总署1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7月份,我国出口1751.3亿美元,刷新了6月份1619.7亿美元的历史纪录。

  媒体援引的上述海关数据显示,东莞7月份对美国出口16.3亿美元,下降16.3%。

  事实上,尽管当月东莞进出口额再创新高达到118.5亿美元,但月度出口增速从5月份开始便在10%左右徘徊,而7月份增速更是放缓至6.5%。

  官方对于外界“倒闭潮”的说法并不认同。

  东莞外经贸局调查显示,上半年全市累计关停企业261家,同比减少5家。而2008年、2009年金融危机时,全市关停、外迁企业则分别是865家、657家。

  “你去海关看看就知道了,排队的企业还是那么多。”一家企业主告诉本报记者,东莞并不存在“倒闭潮”。

  但东莞的纺织服装、制鞋、玩具等劳动密集型行业,由于用工成本高,经营成本上升和利润下降幅度较为明显。

  《人民日报》报道称,今年以来,上述行业用工成本分别上升12.6%、24.4%和14.7%,综合成本分别上升10.8%、12.6%和12.4%,利润率则分别下降2.5、0.4和1.4个百分点。

  汇率“蒸发”利润

  现如今在东莞,那些工厂里20岁出头的年轻人,都能对欧美债务危机的影响讲出一二来。

  “现在招的是暑期工,最近就听老板说园区内有两个工厂已经很困难了。”一名工厂招聘工作人员对本报记者说。

  “他们现在都不怎么出货了,囤着货物以防万一。”他感叹道,这也是家十几年的老厂了,有些员工不到20岁就进了工厂,现在都30多岁了,如果倒掉,也够可惜的。

  “现在的经营环境比全球金融风暴时还要恶劣。”尹志强说,金融风暴时,企业主要是因为没有订单进而断了现金流,现在则是人民币快速升值导致利润锐减。

  “今年以来,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已经明显超过了国内通胀导致的原材料、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压力。”他说。

  17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3996,较前一个交易日走低71个基点,暂别连日以来的升势。

  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美联储重申维持低利率政策不变、欧美金融市场深幅动荡之际,近期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出现剧烈调升,其中于11日突破6.40关口,创出汇改以来新高。

  现实是,如果美元继续贬值,而人民币会被迫升值,原本利润微薄的出口企业赚到的美元会更不值钱。

  “从接到订单,到交货结关,我们中间要有30~60天的时间,这期间,人民币可能又升值了1个点。”尹志强说,亚哲对于产品的报价都有一个有效期,过了期限就要重新报价,新的报价会根据实际情况有所波动。

  张恒的情况则没那么乐观,他是东莞厚街镇一家塑胶玩具工厂的销售主管,据其向本报记者介绍,工厂一直都是面对着美国的中间贸易商,很多还是长期合作,同样一种玩具,贸易商甚至要求逐年降价,提价根本是不可能的事。

  “人民币成本相比2008年上升了五六个点,制造企业本身利润就不是很高,也就10个点左右,再减去人工成本和原材料成本,你说这还赚钱吗?”张恒说,现如今,企业已经不再大量接单,而是缩小产能,专注于一些中间利润稍高的订单。

  企业的“求生”技能

  张恒说,2009年,大家都在说转型早死、不转型等死,现在看来,不转型的真的只能等死,而转型的企业可能会活下来。

  尹志强也认为,这一轮继金融危机之后的生存考验,必将再淘汰一批没有技术含量、对内规避劳动法、对上游采购廉价原料生产、对外打价格战的企业,这个过程犹如大浪淘沙,较为优质的企业可以抵御冲击。

  对此,一位长期关注东莞制造业的专家对本报记者分析称,做国内市场的民企可以在亏损、微利的状态下仍然挣扎地活下去,只要还有现金流。而代工厂则完全跟着利润走,有钱赚就做,没钱赚就撤。

  “还有一部分工厂主并没有把利润反哺到工厂里,而是抽走做其他用途,工厂更像是投机工具而非投资性事业,一旦出现亏损,工厂主自然会抽身而逃,倒闭并不奇怪。”他认为,那些不具有竞争力的出口企业倒闭,在一定程度上为新进入者腾出了空间,新的外资将更具生命力。

  “倒逼了东莞的产业升级。”他说。

  探索已经开始。亚哲于2006年底开始进军国内市场,在成立开拓内销团队之余,自建GPS品牌。

  据其内销团队营销总监洪宏伟透露,他们去年营业额已达到6000万元。

  尹志强则表示,为了平衡美国订单的利润下降,公司也在积极开拓其他区域市场,“最关键的还是推动产品创新,我们也在根据新需求,不断地开发新产品,新产品就会有新报价,能在订单上争取到一些话语权。”

  从事家居鞋出口的贝家鞋业老板王伟,2008年冲进国内市场,从网络鞋店开始做起,而后又发现网络销售势单力薄难以走量,于是新建UNI品牌向国内大卖场铺货,并建立了品牌特许加盟、区域代理和一些连锁超市、卖场直营管理相结合的体系。

  现如今,在一系列成本的高压之下,王伟又将工厂大部分产能从东莞的樟木头转移到了西部地区。

  转型还体现在一些细节中。

  东莞东城区一家出口高音设备的企业销售主管告诉本报记者,就在6月份,他们注销了以前的企业名称“××电子厂”而改为“××电声有限公司”,为的就是向国内客户销售时能够有一个不至于寒碜的企业名,而在以前只做出口的时候,从没想过这个问题。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注册指南 | 网站制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沪ICP备0903391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