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DRAM之后,台湾两兆双星之一的面板产业,近年来在营运成本过 高,毛利过低,新技术量产迟迟未见曙光的情况下,前景宛如已日落 西山。中国大陆庞大的TV潜在需求,彷佛是面板厂的最后求生之地, 尽管担负着投产可能重蹈前两年大规模产能过剩隐忧,但是现阶段若 不抢下这块眼前的肥肉,不用等到2013年后中国大陆TV市场需求开始 减缓,需时时刻刻备战的面板厂,现在就已拿不出任何在生产面板之 外,其他能实时创造营收的利刃。
六月中,友达获得经济部批准投资昆山龙飞光电8.5代生产线许可 证后,成为台湾首家正式进军中国大陆面板生产线的厂商,也是继三 星、LG之后,第三家进驻大陆生产高世代面板的外资厂商。加上月初 大陆面板女王白为民带团来台,大动作宣示数十亿元新台币的面板采 购案,这无疑给台湾面板厂打了一剂强心针,然而,别忘了,大陆市 场劲敌环伺,韩厂布局更快更早,中国大陆本土面板厂在政府资金扶 持下,投产难度大大降低,因此,未来中、韩、台、日在大陆市场上 角力为何,押宝大陆对家大业大的面板厂来说,如何在大陆市场赚饱 饱之余,同时加快脚步发展新技术,加速旧产线转型,以确保永续、 可靠的营收模式,将是在沸沸扬扬的新闻消息之外,市场上更为关注 的议题。
布局大陆 韩厂捷足先登
当欧美市场需求仍疲弱不振,全世界都将焦点放在新兴国家,特别 是正在成长中的中国大陆市场。大陆本土厂商当然知道肥水不落外人 田,近几年加速厂房扩建计划,以因应经济起飞趋势下的消费电子需 求畅旺黄金时期。2009年京东方合肥6代线的正式开建,吹响了中国 大陆自主建设高世代面板生产线的号角,此后京东方北京8.5代线、 深圳华星光电8.5代线,以及昆山龙飞光电8.5代线相继获批。这一系 列的投资建线计划将中国大陆面板产业推向高峰的同时,也令外资纷 纷意识到单纯从技术上对大陆进行封锁已经行不通了,要想争夺中国 大陆市场就必须加入大陆面板门票争夺战。
2009年末,包括三星、LG、新奇美、夏普等外资与台资厂商,和京 东方分别协同地方政府递交申报材料,最后由大陆中央裁定三星与L G获准建线。纵观参与竞争的厂商中,韩国两强在中国大陆市场的耕 耘比新奇美和夏普都来得长久,且分别与当地彩电业者或代工厂商建 立起紧密合作关系,加上韩厂具备整机制造能力优势,被认为是韩国 双虎能挟60%以上的主控权参与中国大陆面板投资案的最终胜出关键 。而友达于2011年6月甫获经济部批审通过的昆山龙飞光电8.5代厂参 股案,以目前中国大陆对于本土面板产业的态度而言,大陆中央不见 得会立即予以批准,因此,韩资的进驻对于台厂在布局中国大陆市场 战略考虑上,无疑是台湾失掉了先机。
最后一个重要原因是尽管中国大陆市场庞大,目前为止还有几亿台 的CRT电视机等待被液晶电视替换,但是,再大的市场也终有封顶的 一天,届时外销就显得很重要,而如果不让外资(尤其是韩资)进入 ,那么到时候外销(无论整机还是组件)面临的直接挑战就是和韩资 竞争,而韩资在液晶电视领域全球通路是十分强大的,为了避免未来 直面对抗韩资,中国大陆政府也仅能采取开放态度。
即便韩厂加入战局,似乎扰乱了一池春水,让台湾面板大厂也急着 跳脚,然而,产能过剩的争论自始至终都没停歇,拓墣认为当液晶电 视需求量趋缓之际,面板大规模过剩现象将势难避免。
主要原因在于,高世代面板线主要用于切割液晶电视面板,如果液 晶电视成长趋于缓和,那么产能就有过剩危险。从近年的全球液晶电 视出货预测资料来看,进入到2011年,成长动能明显趋缓,年增长率 为11.6%,比2010年直降了近20个百分点,2012到2014年则将只有个 位数的成长,这表明全球液晶电视的需求量已开始趋于饱和,如果不 加以控制产能,则随时可能出现大规模过剩现象。
扩增产线 力拚规模效益
面对如此状况,全球主要面板厂商又是怎么应对的呢?我们看到, 至少到2010年为止,主要的龙头厂商仍有扩产动作,这是因为面板产 业就像军备竞赛,事实上以往不少厂商明知产能有所过剩,仍然要不 遗余力的扩增新产线,因为如果不扩增新产线,就没有规模效应,没 有规模就会在竞争中被淘汰,这也印证了为何面板厂商从最初的几十 家发展到现在5家,瓜分90%的全球市场。
但有一个现象还是值得面板业者警惕,那就是龙头厂商尤其韩厂已 经开始放慢扩产脚步了,进入到2010年,韩厂主要是以在原有产在线 扩增产能为主,而不再有建新产线的计划,即便有建线计划,也是在 中国大陆建而非韩国本土,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韩厂已经看到全球 液晶电视面板需求的天花板效应就要到了。而此时大陆的土地上还在 不断地新增产线,尽管短期内可以取得市占率大幅提升的优异战绩, 但长远看来风险实在巨大,很可能产线还没折旧完毕,就要遭遇市场 大滑坡。
另一方面从中国大陆液晶电视市场需求来看,中国在家电下乡、以 旧换新等一系列政策鼓励下,近年来的液晶电视成长始终优于全球水 准,2009年金融危机时期更是交出令人惊讶的成绩,让全世界认识到 中国大陆市场的潜力。但是这并不代表中国大陆市场是个无底洞,资 料显示2011年、2012年中国液晶电视的出货量成长将明显优于全球水 准,达18.4%和15.6%,然而进入到2013年,随着政策刺激效应的减 弱,以及市场保有量的大幅增加,相对应的成长动能将大幅衰退,2 013、2014年出货量分别为5,500万台和5,700万台,成长也仅5.8%和 3.6%,甚至低于全球水平。
而2013年正是中国大陆高世代面板线产能全面开出的一年,大陆土 地上的这7条高世代面板线,在产能全开的情况下,每年可生产各类 尺寸面板总计6,885万片,这一数值已远远大于2013年5,500万台的中 国大陆液晶电视出货量,并且拓墣推估最终产能还不止6,885万片, 因为以6代线为例,在计算时为方便起见,每个世代各个尺寸均有切 割,而实际情况6代线的经济切割为32W,一般面板厂商不会用来切割 不经济的尺寸,同理,彩电厂商也不会下单给无法经济切割的面板厂 商,因此实际数字应该是7,500万片。
综上所述,可以预见中国大陆土地上的7条高世代面板线,如不加 以产能控制,一定会引起较大规模的产能过剩。届时一定会有激烈的 拼争,寻找新的应用产品、让旧产线转型,或加速发展新高阶技术如 触控与AMOLED等,甚至同时寻找新兴市场商机,都将是解决产能过剩 的较好途径。
陆厂成本 难敌韩厂优势
评价一个厂商有无竞争力,主要是看市占率和成本控制力。市占率 高的厂商往往拥有更强的定价权,在上下游产业链中也总能处于更强 势的地位。前段时间欧美一直控诉日、韩、台个别厂商联合操纵面板 价格,究其根源就是因为这些厂商的市占率合起来占据了全球的大半 壁江山,因而他们才有能力一起操纵价格。然而中国大陆厂商由于起 步晚、技术薄弱、产业链缺失等方面的原因,在面板领域始终无一席 之地,2010年和2011年中国面板的产量仅占全球的3.7%和5.1%,市 占率可说是相当低。
尽管近两年中国大陆政策鼓励,厂商也努力追赶,大力发展高世代 面板线就是最好的左证,但是要想追回并赶超世界龙头厂商,实非一 朝一夕之功。据拓墣观察,到2012年中国大陆高世代面板产线陆续开 始生产之际,其整体市占率可达7.4%以上,即便到2013年这些厂商 全部满产的情况下,市占率也仅能接近10%。这一资料还不及前四强 中任意一家的单一市占率,更何况这10%还是由多个厂商共同贡献。 因而从市占率角度看,中国大陆面板厂商仍然竞争力匮乏。
未来随着韩资两厂的登陆,中国大陆面板厂可能连低廉的人力成本 优势也被蚕食,原因在于未来韩厂可以直接在中国大陆完成从TFT→ Cell→Module的全部工序,韩厂在人力成本上无异于大陆本土厂商, 并且原有的关税和运费也不再需要,而在供应链方面更优于中国大陆 厂商,因此大陆厂商在面板生产成本方面也将毫无优势。
相应的,对于彩电厂商而言,也将面临同样困扰,由于韩系的面板 成本接近中方,使得韩系的整机价格也进一步接近大陆本土品牌,大 陆彩电厂商剩下的唯一优势就是通路,但这也仅仅局限于二、三线城 市乃至农村市场,而一线城市由于韩系通路同样已十分完善,中国大 陆品牌基本上没有任何优势可言。
产能过剩课题 宜早因应
尽管中国大陆彩电厂商曾多次集体赴台采购面板,但是拓墣认为, 赴台采购的面板多用于下乡产品,且台厂往往也得看韩厂脸色,并无 法满足所有大陆的订单。而大陆市场中高端LCD TV大多采用韩国面板 ,有些甚至是韩国业者用更高的价格从台厂那里收来,再转卖给大陆 厂商,无奈的中国大陆厂商,只能接受这高价韩国面板。因而在门票 的审核过程中,中国大陆政府不得不更为慎重的考虑拒韩而带来的大 规模缺货问题。
由于中国大陆液晶电视市场需求成长太快,中国大陆自主生产的面 板无法因应,因而现阶段需要外资进驻建线,也才会有每年采购团来 台带来数十亿商机的盛况,面对韩国双虎在中国大陆的大举进攻,大 陆政府的态度是让审批权回归中央,有限度的开放外资,让产业先蹲 后跳,待两三年后中国大陆厂商产能全数开出后,就能让中国大陆液 晶电视品牌供应链完全本土化。
然而,对于台湾厂商来说,无论是中国大陆对台的面板采购、台湾 面板厂登陆,或许能补足农村市场需求缺口,但也必须对未来中国大 陆面板自主供应成熟后,面板产能过剩有所警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