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创利之所以是值得关注,是因为该指标可以剔除公司规模对利润的影响。换句话说,该指标可以很方便地比较不同公司的盈利能力。
我们对纽交所和纳斯达克上市的大型科技公司的人均创利水平进行了比较,包括苹果、谷歌、微软、英特尔、思科、eBay、Adobe、雅虎、甲骨文、IBM、亚马逊、惠普和戴尔。
除此之外,我们还对当前的情况与2008年进行了对比。
过去12个月的人均创利
我们上面已经公布了苹果的数字,以下则是其他公司的人均创利水平:
苹果不仅位于领先地位,而且领先幅度很大,达到排名第二和第三的谷歌和微软的1.25倍和1.7倍。
这显然反映出苹果快速增长的利润水平。苹果的盈利能力从未达到现在的水平,甚至根本没有接近这种水平。
两年的差异
我们两年前也曾经做过类似的调查,所以,将2008年的数字与今天进行对比肯定会发现一些有趣的问题。下图就在上图的基础上增加了2008年的数字。
2008年,谷歌的人均创利能力位居首位,但现在已经被苹果超越。这并不是因为谷歌的表现不好,而是因为苹果的表现太好。
以下是有关这组数据的结论:
- 2008年至今,苹果人均创利增长2.8倍;
- 英特尔人均创利翻番;
- 谷歌人均创利增长1.8倍;
- 微软人均创利增长1.3倍;
- 尽管负面新闻缠身,雅虎的盈利能力依然有所提升;
- 部分企业的人均创利能力甚至低于2008年的水平:思科、eBya、Adobe、亚马逊和戴尔。
员工增长
由于本文讨论的是“每名员工”的人均创利水平,所以很多读者或许会对这些企业2008年和现在的员工总数有何变化很感兴趣。以下就是统计数据:
看到这组数据,苹果的领先地位就更加令人印象深刻。该公司过去两年的新增员工达到谷歌的两倍多,但人均创利能力依旧超越谷歌。
以下是根据这组数据得出的其他结论:
- 雅虎当前的员工总数与2008年相同;
- 微软员工总数减少了2000人;
- 难怪惠普和IBM的人均创利能力低,要运营这么大的公司,肯定会产生很大的人员开支。
通过上述统计数据不难看出,很多公司在过去两年间都实现了员工总数和人均创利能力的双增长,苹果尤其明显,这也难怪苹果在股票市场受到追捧。(书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