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距离富士康旗下的鸿海与四川省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仅仅刚过半年。
在这半年间,全球IT业经历了10年来的新一轮转场潮,这包括戴尔宣布将欧洲的工厂从爱尔兰转到波兰;惠普将笔记本电脑生产线转到重庆;富士康在郑州设立新的工业园。
但没有其他城市能像成都这样,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吸引富士康、联想、戴尔等多家IT巨头连续落子。
人们的疑问是,这座多次位列“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的宜居之城,如何成为这一波迁徙的接力者?接棒高科技制造转移潮,又能给中国西部的城市化带来怎样的模式创新?
富士康效应
2010年底,郭台铭的成都之行十分低调。一直到接近元旦的最后一周,成都本地的媒体才相继报道富士康加码成都基地的消息。
根据富士康此次追加投资的决策,富士康成都基地平板电脑(iPad)2011年年产量将由2000万台增加至4000万台,2013年年产量将达到1亿台。
这一消息让“成都速度”成为当地媒体和从业者津津乐道的话题。
在此之前的5个月,富士康第一次作出在四川投资iPad项目决策;在此之前2个月,富士康在成都的工程正式投产。媒体报道称,郭台铭在接受美国《华尔街日报》采访时盛赞“成都速度”。
成都的意义对富士康不仅仅是西南一隅。富士康相关人士公开表示,力争用5年时间把成都打造成富士康在全球最重要的基地、在中国投资最大的基地。此次在成都的投资,应是上述策略中的一个重要步骤。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按照此前的整体规划,在产业链整合上,富士康将通过扩大产能,把全球领先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放到四川,加快引进上游配套厂商,在西部形成完整产业链,加速产业链各环节在四川的垂直整合,带动相关产业,提升四川的整体竞争力。
富士康经曾经历过阵痛。沿海工厂的流水线一线员工由于长期与家人分居等因素影响,连续发生多起极端事件。最终富士康作出了产业转移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