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电子信息工程学校校长支德银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该校学生分两批去富士康实习,第一批100人,第二批300人左右。
“90%的学生去了,10%的学生没有去。”支德银说,一开始并没有这么多学生愿意去,但经过学校动员,后来基本上都是自愿去的。
“不光如此,我们还派了10名老师到深圳富士康。”他说,表现优秀的实习生可以直接留在富士康,最后400名学生有28名留了下来。
支德银说,企业跟学校的要求不一样,学生们在富士康学到了很多实际操作技能。而且,企业的执行力、组织管理等也让学生受益匪浅。“富士康不像学校一样,旷课了还可以给你机会,在富士康,矿工了就会被开除。”他说。
河南中职学生去深圳富士康实习,并非从9月才开始。支德银告诉记者,第一批实习的学生是今年7月出发的。
7月的这次实习,也引发了波澜。
据当地媒体报道,郑州交通技师学校的2009级学生认为,汽修专业跟富士康并无太多关联,不愿意去实习。但如果不去实习,就会被学校按退学处理。
因为今年年初的“连跳”事件和沿海日渐攀升的用工成本,富士康一直试图将工厂内迁。在各地的竞争中,富士康一家新厂区最终落户河南郑州。
6月30日,富士康与郑州市政府草签协议,8月2日,富士康郑州工厂开工投产。郑州市只用一个月零三天,就完成了引进富士康的初步工作,被外界誉为“郑州速度”。
7月2日,出口加工区的相关领导小组成立,与郑州市的领导小组对接。后者早在2007年便已成立,全名是“富士康科技集团郑州投资项目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市长任组长。
教育厅的解释
河南省教育厅职业与成人教育处处长董丞明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教电〔2010〕89号通知确为教育厅所发。
“我刚刚从深圳赶回来,跟省里领导一起看望要在富士康过中秋和国庆的实习生。”董丞明介绍,教育厅一共组织了全省百余所中高职学校、共计2.5万多名学生去深圳富士康实习。
他说,富士康跟河南省劳动力一直有极为密切的关系。深圳富士康40万员工中,有10万员工来自河南,这10万人中,大约一半是从河南高职中职学校毕业的学生。在教育厅介入组织之前,富士康在至少几十所河南高中职学校中订单培养人才,这些学校跟富士康也有极为密切的实习关系。
“要不是今年出现连跳事件,许多学校还会像往年一样以去富士康实习为荣的。”董丞明说,“富士康明年有三个项目落户河南,这些新的生产线需要10万至15万名员工。一时间哪里有这么多的熟练工人?富士康之所以需要学生去实习,也是想在这群实习的学生中培养出未来郑州富士康可用的骨干。”
董丞明说,河南的中高职毕业生并不好找工作,很多都去了一些小企业。在富士康这样的世界五百强企业锻炼一下,如能留下来最好,留不下来也是一个宝贵的经历。
中高职学生的家庭,90%的人家境环境不太理想。董丞明说,这些学生为期3个月的实习能赚到三四千元,对学生自己也是个补贴。
董丞明说,教育部的文件有“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是职业教育教学和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半工半读、勤工俭学更是中职学生提高自身修养、做好就业准备的重要形式”的规定。至于组织一个学校的学生一起实习,是因为“便于管理,一个班配备一个老师,即便出去实习了学校也负有责任”。
董丞明说,学校在实习动员过程中一直坚持自愿原则,如果有人不愿意去,不能勉强,也不会因为学生不去富士康实习而不发放毕业证。
至于专业要求方面,他说文件强调最好对口,但要求学生都是学习电子、计算机的,不太现实。
“在执行《通知》的时候,有可能有些学校图省事歪曲政策,要求强制实习,”董丞明说,一旦发现强迫的,将让学校立即改正。
与河南临近的山西太原富士康,同样因为实习而闹得沸沸扬扬。临汾一所中等职业学校学习文秘的学生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他们也接到了通知,要去太原富士康实习3个月,不去就没有毕业证。不过,因为太原铁路机械学校的学生实习时与富士康方面发生了肢体冲突,所以现在整个计划都推迟了。现在,她也不知道自己会什么时候被要求去富士康实习。
李生可以松一口气了,“听说是因为富士康招工满了,河南电大200多学生就不用去实习了。”
来自富士康的最新消息是,富士康从10月开始全面调薪,生产线普工每月底薪可调至2000元,深圳厂区惠及面将到达员工总数的85%。
实习生在富士康的日子
学车床专业并且热爱这一行的小唐,在富士康苹果电脑的流水线上实习;学工商管理的小玲被安排在流水线上做操控;学数控的小辉被安排在生产线上做手机外壳加工;学汽修的小于被安排去给电脑风扇贴标签……
“我感觉我学的专业,没用上。”
“不管你学什么专业在这边都能上,跟学校学的东西没什么关系……”
“在富士康还没学到什么技能,每天就是重复一两个简单的动作,像个机器人一样……”
这是《富士康以“实习”为名,滥用学生劳动力》里的一段。今年年初富士康发生连跳事件,5月至8月底,来自包括北大、清华、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大学等20所高校的60多名师生对富士康在大陆的工厂进行了实地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