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SMT资讯 » 正文

全球制造业格局再度生变:中国面临替代危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0-01-27  浏览次数:250
核心提示:《IT时代周刊》记者/凌 锋(综合报道)  “世界工厂”不是中国的专利。既然它可由日本转移到中国,同样也存在转移到其
《IT时代周刊》记者/凌 锋(综合报道)

  “世界工厂”不是中国的专利。既然它可由日本转移到中国,同样也存在转移到其他地区的可能。当世界进入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格局正在调整的大环境下,以来料加工模式为基础的“中国制造”还能维系吗

  美国奥巴马上台后,接二连三地展开对华反倾销措施,算是真正为中国过度膨胀的制造业敲响了警钟。

  2009年底,一则中国商务部支持制作的“中国制造”广告片在美国有线新闻网(CNN)播出,这一首开先河的产业公关举动,立刻引起海内外热议。知情人士透露,此举背后意味着“中国制造”的世界地位遭遇了挑战。

  同一时间的香港,正在举办一场采购会,巴西采购商Maguila在展馆转了一圈后感叹道,“和去年相比,来自中国的产品价格高了。”而展会上的100多个印度和越南供应商,却接获不少订单。一位印度商人自信地称,“我们的产品与中国货相比,有明显的价格优势。”据环球资源董事SarahBenecke介绍,90%以上的采购商认为中国的产品应该提供更优惠的价格,并在科技创新上下工夫。

  “现在是中国出口20多年来最严峻的时期。”一业内人士不无忧虑地对《IT时代周刊》说,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提高、能源费用上升和企业税负增加等因素接连出现,美欧IT企业和日韩家电巨头正在逐步向印度、越南和泰国等新兴地区转移。

  成本上升

  依据经济学家的统计,在全球生产链中,一件产品的分工大约如下:研发占40%,采购占5%,制造占10%,营销占30%,分销占5%,服务占10%。因为中国拥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近10年来一直扮演着“世界工厂”的角色。

  然而近年来,中国的人口红利正在慢慢消失。

  目前,企业的水电、房租、原材料、运输等经营成本齐齐上涨,产品的售价却难以提高,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如空调生产中必须用的铜,其成本占空调总成本的20%,从去年开始,全球铜价飙升,令中国空调企业颇感吃力。

  2008年1月1日起实施的新《劳动合同法》直接提高了劳动力成本。20年前,中国东南沿海的普通工人月工资为100美元(按全球平均购买力计算)左右,现在一下子提升到250-350美元。企业主只有叫苦的份儿。此外,国家开始重视和治理环保问题,一大批劳动密集型和粗放型生产的企业受到处罚和制约。

  相对于直接的成本增加,人民币汇率上升的影响才是“慢性而巨大”。从2005年7月开始,人民币持续升值,至今累计上升了20%。“汇率每涨10%,企业的成本就上升10%。”一家电企业负责人指出,在中国投资的外商大多以出口为主,而出口一般以人民币结算,汇率上升使他们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明显下降。

  “各种成本增加后,企业以前积累的利润将在2至3年内耗尽。”一日资企业负责人说。

  贸易封锁

  除了内忧,更有外患。2008年爆发金融危机以来,西方国家本土工业遭受重创,国际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它们开始对中国的出口产品实施围追堵截。

  2009年12月30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批准了对中国生产的石油和钢管征收约10%到16%的关税。此前的9月1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对从中国进口的所有小轿车和轻型卡车轮胎实施为期三年的惩罚性关税。此次事件,掀起了西方各国封锁中国贸易的高潮。

  美国钢铁工人联合会在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提交的诉状中称,从中国大量进口轮胎损害了当地轮胎工业的利益,若不采取措施,将有三千名美国工人失业。据统计,2008年中国对美国轮胎出口约22亿美元,占总产量的40%以上。

  毫无疑问,美国的裁决将给中国带来巨大的损失。财经专家郎咸平后来撰文揭露,在中国的轮胎生产者实际上是固特异、米其林等四大美国公司,它们将生产搬到中国,然后回销美国,“中国是一个替罪羊”。

  除了输美轮胎特保案,中国还遭遇输美油井管反倾销初裁、输欧紧固件反倾销终裁等,甚至连墨西哥和阿根廷等中小国家也开始向中国叫板。有资料显示,目前全球35%的反倾销调查和71%的反补贴调查都是针对中国出口产品。2009年前三季度,19个国家对中国发起88起贸易救济调查,涉案总额102亿美元。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描述为“中国深受其害”。

  一观察人士称,美国的一系列举措是奥巴马“经济再平衡”言论的具体实践。金融危机后,各国都对经济增长模式进行了调整。奥巴马认为,美国经济要从“债务推动型增长”模式转向“出口推动型增长”模式。该人士解释,“经济再平衡”关键体现在“贸易再平衡”,就是要求美国增加出口,减少进口,而中国是美国贸易逆差的主要来源国,“中国制造”自然成为首要打击目标。

  承接市场悄然出现

  在“中国制造”遇到越来越多麻烦的同时,印度、越南和泰国等亚洲新兴市场悄然崛起。

  印度与中国一样,也拥有大量的过剩劳动力,且其用工成本更为低廉。据美国《商业周刊》的调查,印度工人的月工资只有100到200美元,相当于中国10年前的水平。而由于中国实施限制人口增长的政策,预计到2014年,印度20-24岁的年轻劳动力将超过中国。在工程和英语方面,印度有大批高级人才。如今,印度的计算机软件已经从编写程序发展到精密工程,汽车零件生产、芯片设计、药物及航空等行业也有长足的发展。

  据悉,印度非常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和高科技研究,吸引了不少国际公司前来设立研发中心。美国通用汽车、波音和美孚石油等100多家国际企业将印度作为科研基地。美国通用汽车在印度班加罗尔的研究中心是本土以外最大的,雇有2300名科学家、研究员及工程师,比通用在上海的科研人员要多1倍。而摩托罗拉4成左右的手机软件是由印度程序员开发的。

  近年来,印度把经济发展重点放在制造业尤其是信息产业方面。2004年,印度政府成立了“国家制造业竞争力委员会”,出台《印度制造业国家战略》白皮书,并仿照中国经验,设立了300多个经济特区。

  以上措施使得印度以信息产业大国的身份迅速崛起,孟买、新德里等大中城市的IT、消费电子产品制造、技术开发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堪与美国硅谷媲美。现在,印度政府接连出台各种税收优惠等政策,吸引国际消费家电巨头投资建厂,展开与中国的竞争。

  调查机构的数据显示,近年来印度消费电子市场规模年度复合增长率超过30%,到2012年大约达到160亿美元以上,电信服务市场可能达到500亿美元,IT市场规模则有望突破1000亿美元。研究人员表示,知识密集型的“印度制造”将在今后5年内成为下一个全球经济奇迹,严重威胁中国的制造地位。

  与此同时,越南政府也将目标锁定中国,大力效仿中方模式推动制造业发展,实施对外开放门户,实行贸易自由化。如今,越南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其外资吸引力毫不弱于印度。而泰国已经发展成为亚洲地区仅次于中国的第二大白色家电生产国,预计2010年泰国国内家电市场规模将达到830亿到851亿泰铢。

  开始转移

  外资企业原来选择落户中国是因为廉价的劳动力成本,如今中国情况出现变化,它们开始计划转移到成本更低廉的地区。

  调查显示,倾向于向越南和印度转移的比例是6:4。韩国不少小型企业,奉行“中印政策”——在中国和印度同时寻找商机,日本企业则走“中国+1”的路线——除了中国外,同时选择亚洲另一个地区作为据点。

  曾长期派驻越南的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广州事务所次长池部亮认为,“越南首都河内的人力成本低于广州,且越南人对日本有很强的亲近感。”他呼吁日企不要将生产基地全部集中在中国,应该考虑越南。

  2009年3月,日本数码相机镜头加工商豪雅(HOYA)关闭了在上海的工厂,集体搬迁到越南。2009年7月,夏普宣布在越南胡志明市成立家电、设备销售独资公司——夏普电子越南有限公司。而早在2008年9月,松下在河内的家电工厂开设“越南制造短期大学”,培养本土化人才。

  除了日本企业开始淡出中国,韩国在印度一直耕耘的高端策略已经奏效,韩国家电不但实现了“市场份额第一”,还树立了“最优秀品牌”形象。与此同时,韩国也在积极进军泰国。三星将变频空调的海外生产线转移到泰国东部,LG在泰国投产了LED液晶电视。日系家电在泰国也不落下风,夏普于2007年就在泰国新设了一家白色家电设计中心,目前该中心已承担了夏普面向亚洲地区大部分的设计研发任务。

  分析人士表示,在泰国本土家电制造商尚未成气候的情况下,日韩家电巨头积极布局和强化当地产能,可以充分分享泰国的家电市场,而更重要的是,它们希望将泰国打造成辐射东南亚和东欧地区的“出口基地”。而这是它们曾经对“中国工厂”的定位。

  对于承接市场来势汹汹的挑战,国内有不少人没有足够重视,甚至掉以轻心,他们认为“中国制造”的地位暂时难以撼动。但回顾历史,“世界工厂”不是中国的专利,它最初由英美转移到日本,再由日本转移到中国,同样,也完全存在转移到印度、越南等新兴地区的可能。

  一些忧虑中国现有生产模式的人士大声呼吁,“中国制造”已经到了必须转型的紧急关头。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注册指南 | 网站制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沪ICP备0903391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