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跨国公司在中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难题:如何应对稳步上升的成本压力?
最近,中国的通货膨胀率急剧上升,引起国内制造业的新一轮关注。2月份的消费价格指数同比增长了8.7%,达到12年来最大增幅。
对于厂家而言,通货膨胀使运营成本增加,因为原材料、交通运输、能源、劳动力和土地的价格越来越高。同时,通货膨胀率攀高的时机对于企业主来说也很不妙。很明显,中国作为低成本制造国的光环正在淡去,因为生产成本的增加、通货膨胀和人民币的稳步升值,使得企业运营成本逐渐攀升。许多劳动密集型企业已经离开中国,转向印度和越南,尤其是一些台企和港企,还有更多的企业在考虑迁厂。
但这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上海美国商会联合博思艾伦咨询公司最近发布了一份名为《2007-2008年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报告。该报告在对66家制造企业(多数为外企)进行调查后发现,近乎20%的企业计划将工厂移师别国。按照排名先后,这些国家分别是印度、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和巴西,离开中国的原因是成本上升及人民币升值。“当然,83%的企业,也就是绝大多数企业没有任何要离开中国的计划,”博思艾伦咨询公司大中华区副总裁何德高说道,“这些企业依然看好中国,但是让人感到忧心的是,有17%的公司已经制订了关于将工厂迁至邻近国家的具体计划。”
接受调查的企业表示,员工的工资在以每年9%-10%的幅度增长,而原材料成本每年的增幅则为7%以上。
何德高认为,“中国的制造业竞争地位岌岌可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