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身码数据库
“移动运营商应该可以成为打击‘黑手机’的最有效渠道。”曾经在信产部任职的一位官员黄伟(化名)透露,早在1999年信产部就花了1500万元左右建设了一个数据库,让移动运营商可以通过技术手段监测所有在网通话手机的状况,比如显示手机的机身码。
《第一财经日报》在网上查询到,信产部委托信产部电子信息中心建设了中国移动通信产业宏观调控数据库(下称“数据库”),而根据信产部[2000]929号文的精神,所有在国内进行手机生产的企业须协助电子信息中心进行数据库的建设,定期上报手机产销情况和手机机身码全部数据。在各企业的协作下,该数据库收集了自1999年以来我国移动通信生产销售的全部手机机身码数据,总数逾亿条,是目前国内移动通信领域最为完整的手机机身码查询数据库,在国内合法销售手机的机身码在该库均能查到。
“其实移动运营商是可以通过这个机身码来控制手机是否可以通话的。”黄伟表示,自从手机在中国销售以来,水货手机就开始流入市场,信产部等部委也为此讨论过,是否可以通过控制机身码的手段来打击“黑手机”,但最终担心打击行动会损害消费者利益而放弃。
一位曾经参加该项目的人士透露,为什么没有运用运营商的途径来打击“黑手机”,除了上述原因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数据库的正确性问题。
“该数据库还是有一些误差。”上述人士指出,误差主要是因为手机厂家并没有将所有的手机机身码上报,如果贸然行事,必然会伤及无辜。如果运营商一定要通过正确的机身码来打击“黑手机”,政府主管部门完全可以要求手机厂家全面上报手机机身码。
或许正是这种犹豫给了“黑手机”滋生的“土壤”。
“现在打击面太大了。”黄伟指出,当时主管部门可能也没有想到“黑手机”在2006年、2007年会泛滥到影响手机行业秩序,造成正规手机厂家生存艰难的问题。
制度配套需加快
“其实我们清楚在网手机是否是‘黑手机’。”内地一家移动运营商有关人士透露,如果是正规手机在网,其机身码在移动运营商的电脑是有显示的,而“黑手机”的机身码一栏是空白的。
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表示,通过运营商来打击“黑手机”的技术理论层面是可行的,但背后涉及利益关系却难以处理。
据了解,目前美国运营商已经推出一种安全手机服务,如果消费者丢失手机,运营商可以通过某种手段让丢失的手机不能再使用。
“手机制造商和运营商虽然同属一个部委管理,但之间的联系并不多。”王秉科表示,采取运营商来打击“黑手机”的确是一个不错的提议,但技术层面还是有很多问题需要处理。
“其实运营商主管部门可以探讨这种打击手段的可行性。”王秉科说。
Frost & Sullivan副总裁李东平则认为,“黑手机”的泛滥与运营商无关。虽然从技术的角度讲,运营商可以检测到入网终端的状态,但运营商不能这么去做,因为这在法律上是没有根据的,运营商没有限制人们通信自由的权利。
“我们不能让一家企业承担一个行业的职责。”李东平指出,打击“黑手机”更多的应与工商部门或者当地政府相结合,单从产业的角度,可以通过缩短入网评测时间和减少评测费用等角度促进产业向良性方向发展。
或许因为上述原因,目前移动运营商既没有这个责任,也没有主管部门授权给移动运营商去打击“黑手机”。这种状况在电信业重组之后,会否改变还尚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