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风暴之下,珠三角正上演矛盾的经济社会现象:东莞、深圳工业区冷清萧条,却见到大厂外高挂「招工」布条;台商苦喊订单大减,却见到厂区内天天加班,台商还宣称订单都「排到7、8月」。
仔细探究,正是大陆台商为对应金融危机采取「度小月」的求生战术。台商为「度小月」,无不调整生产组织,改变接单方式,希望保实力、求获利,顺利度过这波经济严冬。
走访东莞多个镇区、深圳沙井和龙岗等地的工业区,除了还张挂厂区的「招租」广告,部分外资和陆资大厂门口都挂上「大量招收女工」的红布条,让人误以为「景气回暖」。
多位东莞台商分析,还能张贴「招工」布条的多是大厂,大厂开始「大吃小」,低价抢中小厂商订单。一些过去大厂不接的单子,现在开始抢着做,导致许多中小厂生存空间被压缩。
一家员工数两百多人的东莞电线电缆台商就叹气说:「我很多朋友都是小厂,过完年到现在都还没有开工,根本接不到订单。」他仍苦撑待变,希望「度冬」。
针对大厂的「招工」现象,一位东莞通讯电子业林姓台商解读说:「许多大厂去年10月到春节,裁员裁过头,现在来了一些急单,所以开始回补一些人力。」大厂跟去年最高峰人力相比,都已「瘦身」成最适规模,现在回补少许人力,都改以短期契约工,或透过派遣公司来招聘人手。
也就是说,「度小月」目标下,台商积极进行组织「瘦身」,留下核心人力和干部,其它都改为约聘工或契约工,将成本降到最低。
更重要的是,国际订单长单变短单、大单变小单,国际下单越来越「实时」,生产线更要「实时生产」(Just in Time ),因此台商更擅用弹性劳动力,生产流程也打破分工细化的作法,更自由调度劳工。
台商的度小月策略完全体现在「接单」上。在深圳沙井生产电动马达的一家台资企业负责人说,现在不乱接单,许多订单都推掉了,转介给认识的大陆厂。「我只专注在利润高、结算正常的订单。」他放弃票期60、90天的客户,只做现金或货到付款的订单。
同时,这位台商把企业从最高峰的700人缩减到300人,员工数量少,维持天天加班,「员工有班可以加,士气才会稳定」。员工少,生产速度也拖慢,「我都告知客户订单赶不出来,得排程到7月」。
这位企业负责人心里打的算盘是,宁愿让客户感觉「供不应求」,也不能成为「生产过剩」。实际上,他虽然营收大减,获利却保住,「小赚不亏就好,我打算撑过这两、三年。」